『头条』向海而兴!带您见证镜头下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变迁史!!!
近日,“向海而兴: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果展”在中国航海博物馆拉开帷幕。
展览通过镜头的记录,全面展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整个展览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单元“走向海洋——重大战略决策”;
第二单元“创造辉煌——重大建设成果”;
第三单元“使命担当——重大历史任务”。
下面,小交带着您,跟着电视台记者的镜头,一起穿越时空,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走向海洋
1重大战略决策

上海港的历史可追溯至唐宋时期的青龙港,这张图片反映了当时贸易发达的情景。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港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



最初,上海港的航运功能主要集中在黄浦江畔,货物大多以散货形式运输,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港集装箱的年吞吐量也不足200万标箱,与日本神户、韩国釜山等港口有明显差距。


1996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但从当时的客观条件来看,上海建国际航运中心有些先天不足。

原深水港工程指挥部港口指挥
归墨
深水岸线已经没了,
上海市第二个通海航道
深度的水深严重不足,
人家大船不到你这里来了 ,
都到釜山、 高雄去了。


为此,上海启动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洋山深水港区等工程建设。
创造辉煌
2
重大建设成果

在展览第二单元“创造辉煌——重大建设成果”中,一幅幅珍贵照片,让观众仿佛重回到当时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长江口深水航道




这组照片纪录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建设的场景。
经过一至三期深水航道工程建设,航道水深从-7米增至目前12.5米,航道底宽350-400米,满足了国际集装箱和干散货船舶的运输需求。

中交上海航道局副总
季岚
没有这条深水航道
我们只能2万吨级的船进来。
那2万吨级的船装的货和
今天10万吨级装的货
是不一样的。
集装箱港区




这组照片记录了2002年洋山深水港区工程的建设场景。建设者以洋山岛礁为基础,吹沙成陆,在外海建造起了超大规模的集装箱港区。
谁能想到,工作人员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中交上海三航院党委书记
沈明达
有一个船
既是我们工作的地方,
又是生活的地方。
一天24小时在船上颠簸,
随后再进行工作,
到后来具备条件了,
登岛了,
登岛后,淡水没有。
东海大桥



2005年,当时我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32.5公里长的东海大桥正式通车。
洋山一期码头



同时,洋山一期码头也正式启用。运营第一年,洋山港就完成了323.5万标准箱的吞吐量,超过码头设计能力的5成。

原深水港工程指挥部港口指挥
归墨
洋山一期工程建成以后,
我再一次到釜山去。
他说我堆场上的箱子
都被弄到你们洋山去了。
这个就是国际竞争,
我们国家在东北亚的
国际航运地位奠定了基础
枢纽机场体系

近年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重心,逐渐转到提升软实力上。
上海建立了完善的枢纽机场体系,两座机场和覆盖全球的航线网络,进一步提升了上海作为国际航空枢纽的功能。
航运服务集聚区

北外滩、陆家嘴-洋泾等七大航运服务集聚区,正努力为航运企业、金融机构、航运人才等要素集聚,提供优质服务。

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
张东苏
有1700余家为航运企业服务的
机构落户上海;
世界9大船级社上海分社
落户上海 ;
这些都为上海的
航运中心软实力——航运中心建设的
含金量做了极大的支撑。
使命担当
3
重大历史任务



第三部分“使命担当——重大历史任务”单元,反映了上海将依托自贸区平台,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力争在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的决心。




整场展览用近300张的照片、视频和实物展品,向建设者们致敬,也为航运中心的加紧建成摇旗呐喊。
后记
从2010年至2016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7年世界第一,这背后,洋山深水港区工程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功不可没。
目前,洋山四期工程正在建设,设计年通过能力630万标准箱,成为世界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未来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仍然在不断迈进,争取再创佳绩。
作者:刘岚;摄像:龚锡宁
来源:看看新闻
(转自“上海交通”)中外运集运
本文关键词: sinotrans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海运订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海运订舱网所有。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