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营改增”或给上海航运保险业带来冲击
根据规划,金融业将在2015年纳入“营改增”范围。改革后,上海的航运保险企业可能丧失免税待遇。而2015年也是中国加入WTO承诺的保护期最后一年,外资即将进入包括金融保险业的所有行业,给行业带来的冲击更不可小视。
航运保险迎来“营改增”
5月18日,国务院批转了发展改革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营改增”范围将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领域。有消息称,新规很可能在6月初正式公布,而归属金融业的航运保险业“营改增”方案,也将于今年10月份出台。
2012年1月1日起,上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率先开展“营改增”试点。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范围推广至全国。2014年1月1日,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交通运输业全部纳入“营改增”范围。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去年中国“营改增”共减税1918亿元,一方面说明这一政策真正起到了为企业减负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税负增加也为政策的推进增加了阻力。这场结构性税收制度改革究竟会给航运保险业带来怎样的影响?目前还没定论,但已试行的一些行业,如运输行业一些企业在“营改增”之后税收负担不降反增的情况,给航运保险市场的“营改增”前景增添了不确定性。
对于迎面而来的“营改增”,我们应该欢迎还是抗拒?这要从行业现行的税收政策说起。
上海企业税负或增加
上海地区因聚焦的航运保险企业最多,市场最大,最具有代表性。当然,上海的航运保险市场也有其特殊之处。早在2009年4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其中包括税收优惠政策之规定,对所有在上海地区与国际航运相关的保险业务免征营业税。
公开数据显示,在免征营业税这一优惠政策吸引下,目前上海成立了9家航保中心,另有2家获批准筹建。税收优惠政策为上海集中全国的保险业务提供了巨大优势。
根据相关部门统计,从2010年专业航运保险运营机构设立起,上海集中航运保险业务保费累计近54亿元,上海国际航运保险业务累计享受营业税免征近7亿元。同时,也吸引了很多国内保险公司和国际保险公司分支机构及代表处落户上海,一大批航运和金融人才也在上海聚集。可见,这一政策为上海航运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建设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果航运保险“营改增”启动,原《意见》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何去何从?如果全面改为增值税,是否会给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中国航运保险的主要代表是船舶险和货运险,竞争非常激烈,各家不惜大打价格战,费率一降再降,一旦发生案件,保险公司的赔付率就会超过100%,这对国内保险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原有税收优惠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从客观上缓解了保险公司的部分资金压力,带来了新的发展希望,为国内航运保险的发展和改革争取了时间。若“营改增”后,上海航运保险企业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将对上海航运保险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五年来建立起的保险市场格局将会被打乱并重新配置。
此外,免税政策取消后,各保险公司及航运保险运营中心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发生重大变化,设立在上海的航运保险运营中心可能变成摆设,面临巨大的业务流失。这些因素都会给上海的“两个中心”建设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整个中国航运保险业的发展。相反,“营改增”后若原有的税收优惠政策能继续保留,上海航运保险市场发展的良好局面或将继续巩固和扩大。
当心外企冲击
“营改增”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实践证明也确实为企业减负发挥了作用,但航运保险业,更重要的还应当着眼于如何建立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制度,让各企业在这个制度里健康发展,既有序竞争又可持续成长。
应特别注意的是,2015年是中国加入WTO承诺的保护期的最后一年,外资即将进入中国包括金融保险业的各个行业,给国内行业带来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首先,航运保险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发展而起源于欧洲,国际保险巨头们对航运保险市场有着更深的理解,在保险条款的设计上更加多样和灵活,也设计出了很多适应航运市场新情况的保险,如海盗赎金险等。其次,国外保险商的全球通代和检验网络比较发达,一般都有长期合作关系,出险后可以很快派出检验师提供服务。再次,国外保险业的发展遵循可持续化的发展,坚持费率和服务,不采取低费率竞争,保证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良好的偿付能力。中国的航运保险业尚不成熟,面对这些冲击,需要上下同心,形成合力,也需要管理部门针对航运业和保险业的特点,从结构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策略,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
中国的航运保险业能否适应外国保险巨头的冲击,合理的税收制度环境无疑是重要因素。(转自“中国航务周刊”)
文章来源:海运订舱网本文关键词: sinotrans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海运订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海运订舱网所有。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