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港口或输入起始港

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互联网发力经济,为什么中国比美国更有机会?

www.sinotransbooking.com 2015-08-05 12:43:04 海运订舱网

GDP下行 网购火热

社会都在热议经济下行,但从淘宝零售看网络零售, 结论相反,看不到很惨痛。网络零售去年整体增长49.7%,传统零售增长是12%左右,网络消费增速是传统消费增速的4倍,两者之间形成很大反差。

首先,GDP增速放缓,消费未必不行。去年中国居民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这种现象宏观经济不能很真实地反映出来。

我们学习国家统计局的做法推出了网络零售消费者信心指数,就是aCCI。我们将这个指数和人均消费支出连接起来发现,从2011年到现在,三年的数据显示,aCCI和整个GDP的增长正相关,2014年三季度开始,往后走两个季度,至少阿里平台看到的是:消费往上走!我们对近两个季度的数据分析表明,消费已经起来了。

消费往上走肯定会有滞后,在制造端后期会反映出来。今天如果讲是一种臆测,我们觉得消费已经开始启动,从国家的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来看,消费至少在网络零售部分已经开始热起来。

第二个我们发现,宏观经济里,以县域经济百强县与电商百强县做对比,浙江电商的百强最多,有41个,传统经济的百强有18个,呈现非常强的正相关。很多地方已经将电商经济当作县域经济主要的推动力在做。

麦肯锡的一项研究是尝试把互联网经济跟整个国家经济的GDP挂起钩来做测算,使用iGDP来衡量。iGDP是互联网在GDP当中一个新的指数,我们可以把iGDP作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经济可以帮助国家经济的发展,而且可能会是一个长期内生驱动的增长。互联网的长处并不在增加总量,而是更多地在于改善库存和经济增长质量层面。

中国比美国更有机会

中国有将近14亿人口,已经有6.68亿网民,智能手机网民5.94亿,超过美国总人口;而且中国网民平均在线时间是3.7小时,美国大概是一个多小时。这两点都在说明,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今天已经跟互联网基础设施高度渗透融合在一起,而且后面还会发力,在这个基础设施上的主要分布是80、90后,95后年轻一代(约3.5亿)对整个经济,包括对下一步的消费影响会成为主流。

中国跟美国来比,从互联网的角度来看,可能会比美国更有机会。表现在:

今天淘宝上看到有上千万的人做网购和网购的服务,未来可能会有1亿人口到这个行业里。从淘宝的数据来看,今天的消费,销售交易额的60%来自三四五线城市。那里基本没有成熟的商业基础设施,大量的消费群体是年轻的80、90后,他们基本很少去传统的零售网点购买商品,这个消费大部分是新增消费。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带形成过剩的加工制造能力,由于出口疲软,这部分出口消费就要向内地转移在国内进行消化,如何利用互联网高效对接国内消费市场,这是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由投资、出口型经济向消费驱动型经济转型的重要现象,值得去认真观察和研究。

如果把东南沿海的产能当作生产的供应方,中西部的80、90后就是买家,今天互联网把这样一个消费市场,通过这么大的网络交易体系连接起来,这个流通渠道、流通方式需要创新,如何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的全国性市场,把过去那些在每个省或者每个地区分割的市场全部打散,利用互联网进行重构。简单讲,一个北京的市民跟农村人同样都可以买到淘宝的商品,这个意义非常重大。2014年网络零售做到2.79万亿,预计未来几年网络零售规模会达到5万亿、10万亿的规模,对经济增长方式就会带来巨大改变。

另外就是带动就业,在人社部去年发布的报告中,全国网络就业创业的总人数将近1000万,其中近一半是大学生、失业人群、农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平均一个网店带动近2个就业。当前,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各方应当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激发“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热情,吸引更多年轻人利用网络去创业就业,通过创业去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让年轻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化发挥。

制造业:升级出路C2B

德国做工业4.0很大特点是因为有8300万人口,必须强势提高技术产品的价值含量辐射其他国家。制造业升级,中国想去学习德国的制造模式很难,因为国家的基础条件和原来的产业结构并不完全能够支撑。对中国来讲,首要的制造业问题是过去30年形成的加工贸易产能怎么找到很好的出路,这是主要问题。还有就是之前过剩的生产能力能不能更好的跟中国广大的消费需求匹配起来,这件事极为重要。

今天中国制造业的主要经济问题在我来看,是产销严重错位,造成巨大的库存。以服装为例,2013的数据,每个中国人平均有10件库存,假设把这样的库存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手段降下10%,对于原材料、交通运输、劳动力、金融等环节都会减少大量开销,还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我认为改善制造业的出路应该采用C2B方式,“以销定产、产销对路”不能盲目制造,而不看市场。

今天网络零售带来最大的好处是刺激互联网升级,用消费者的订单,或者是个性化定制这些市场信号,来拉动加工贸易企业升级他们的品牌设计、营销等方面的能力,因为他们是工厂,怎么把他们完善起来,这应该是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主要的方向。

网络零售:倒逼产业升级

麦肯锡认为,到2025年互联网在金融业的扩大可能会创造高达1.2万亿的GDP增量。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行银行卡近50亿张,信用卡4.55亿张,POS机1593.5万台。互联网与移动支付,大幅降低实体经济交易成本十年累积1万亿。

这是GDP算不出来的,是把成本减掉,效益提高了,这个逻辑应该引入到我们评价经济的方向上去。

所谓O2O支付就是拿手机扫一个码就可以把款付掉,不用刷卡,而今天的政策不支持这个事情,说安全问题。为什么这样一个重大的技术,能带来那么多的社会经济价值的东西却不能突破?我无法想象。大概是怕这样的技术对现有的银行利益产生冲击。

关于安全问题,有人说扫码有病毒,当时的余额宝也有人提到过不安全的问题,网上大量枪手帖子说支付宝多不安全,后来支付宝想了一个什么办法——上保险!你钱丢了支付宝赔你,保险公司制度创新解决问题。今天的金融机构没有保过这个险。同样的,如果你认为扫二维码会出问题,上保险就可以解决,安全不是问题。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已经有的技术进步的红利,将它们应用到实际需求中去。

当然,这背后将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比如银行的网点,不需要那么多了。中国银行在测算未来5年的发展当中,由于手机移动终端的存在,现在的两万个网点可能会减少一半,带来巨大的效益提升,有人问就业怎么办?我们的建议是,内部要创新,要改革,就是新产品、新服务要推陈出新。必须倒逼,倒逼进步,用技术创新,去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刚刚发出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贯彻的思想就是互联网金融是小微的、边缘的、碎片的。但事实上,互联网支付今天在进一步变成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基础设施,尤其变成金融的基础设施。如果说金融的六大基本功能里,支付清算是其中一个,支付清算在互联网金融里是一个底层的功能,可以产生大量跟商业交易的用户和商家的数据。这样一个基础设施的存在,能够为上千万小微企业、几亿消费者提供“普惠”式、触手可及的金融服务。为此,我们呼吁大力发展更多在各种场景下的应用,我们认为这才是金融服务实体的方向。

经济引擎:小企业持续创新

经济发展当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小企业创新,且能持续发生,这件事很重要。国家是不是能在财政、金融、税收各个层面上提供各种资源支持小企业发展?

说具体一点,支持交易额在3万元的小企业免税收的政策,能不能提到10万元?对这个群体测算完了解到他们的数量,财政出资补贴十年八年,这些小企业会贡献更多的财政和税收,这个概念要不要去做?今天靠大企业,尤其靠传统大企业,推动经济增长非常乏力。

十年前淘宝没有一个商户,十年后聚拢850万个商户,都是小企业,非常小,但是创新活力非常大,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就可以做到2.4万亿人民币的交易规模。怎么样把这些小企业发展起来?我们看BCG的研究也发现,2013年中国小微企业融资覆盖率是11%,2020年有望提升到30%到40%。我的结论是,在金融行业里,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是传统金融升级转型的大方向,这个要确定,不是把互联网金融当成传统金融的补充,要防止互联网金融边缘化。而且互联网金融有可能提升全球影响力,是弯道超车的法宝。

现在的测算,在2016年,大淘宝的交易规模会超过沃尔玛全球。这个超过不是简单地中国企业超过美国企业的问题,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用众多小企业连接起来的商业协作体系,超过一个大工业、大机器、大钢铁时代的供应链系统的零售企业,这是一个模式的转换,是一个时代的变化。这一点我们要充分看到。

同样在金融领域,支付宝也在2016年或者2017年,支付频次会超过VISA。这个机会是存在的,问题是有没有很好的政策支持让它扩大。不是用传统经济指标衡量,现在互联网经济的衡量方式是用频次,用人群数来衡量更直接,像这些都应该变成我们看待今天经济的成长和发展核心的东西。

总结:创新、成长、未来

第一, 用创新倒逼改革。

改革和发展是重要的,创新更重要。用技术的创新、用商业的创新,尤其需要制度创新,去驱动整个经济的增长,这将变成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用创新倒逼改革。

第二,关注小企业成长。

小企业永远是经济发展最核心的发动机。不要看它小,给它时间,要放水养鱼,做长期发展战略,给小企业留出5年、10年、20年成长的时间。

第三,关注未来。

关注明天经济形态、后天经济形态是什么,不要看现在和过去的东西。未来各个行业的发展会更多基于互联网,以互联网+为平台去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相信能够创造巨大经济增量。

来源:阿里研究院

(文中观点不代表本账号立场)

文章来源:物流时代周刊

本文关键词: sinotrans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海运订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海运订舱网所有。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