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码头来了票核聚变反应堆的货!丨港口圈
码头接卸牛、羊、虾、桥吊、高铁你们都见过了,没什么稀奇的。
12月5日,上海港罗泾码头来了一票大活儿,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四件精密设备正在这里由中波“大西洋”轮运出。所谓热核项目,用两句话来形容就是,要建造可控制的核聚变反应堆,最终实现商业运行。将实现可控制的核聚变反应,打造出一个“人造太阳”,一劳永逸地解决人类存在的能源短缺问题。
2016年1月变电站400kv高压职能主变压器完成交付评审,具备出厂条件。11月,其中两台变压器在天津新港装上中波“大西洋”轮,每件278吨的设备被安放在第一舱底,盖上旁通板,上面的任务在上海等待着“大西洋”轮。
装运过程是怎样的,中波“大西洋”轮的一名船员亲历者为你讲述。
2016年12月5日,我站在上海罗泾码头中波“大西洋”轮的舱盖板上, “人造太阳”项目的两台电气舱将在今天装上船与变压器在第一舱汇合。变压器的上层,用于铺垫的长条方木已经准备就绪。“大西洋”左舷的驳船上,白色板材外观的电气舱(e-house)静静地等候。专为货物定制的横梁和锁扣此时已经链接锁链悬在350吨起重能力的一号重吊上。
两个码头工人在驳船上利索地锁上锁扣,指挥人员伸直右臂,缓缓旋转手腕,一号吊的钩头开始上提,电气舱轻巧地离开驳船,悬空升起。前来监装的技术人员介绍,由于内部包含很多精密构建和设备、外部结构轻薄易变形,电气舱的装卸对吊点和受力区域有严格的要求。此时,吊装受力的铁索在半空中呈现上大下小的形状,电气舱的顶篷丝毫没有受力。
从驳船升起,边水平转动90度边抬升到船舷以上,电气舱来到“大西洋”越过第一舱口围,在码头工人的绳索拖带下,原地转动角度,横着向舱内沉去,嵌入一舱二层的预定位置。
细致吊装中
码头工人卸去两边的锁扣。我伸出带着安全手套的右手,拉了一下印着CP标志的安全帽,向工人示意。随后,我拿起锁具,穿过货物吊点的锁孔与旁通板的地令相连,然后一脚蹬在锁扣上,使出全身力气把它绞紧绞紧。此时,第二件电气舱的装船准备也已经完成……等到两件电气舱都坐稳在第一舱,刚刚过去一个小时。
此时,另一处泊位的船只即将离港的汽笛鸣响了。深沉庄严的长鸣像一声昭告,伴随声波扩散开去。我和中波汇利绑扎人员再检查了一遍货物系固情况,爬出了大舱。沉重的舱盖板徐徐降下,装载的工作暂时告一段落。
实验堆项目的这四件设备将经历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期间,对货物的照管和看护就全看我们的了。冬季航线上可能遭遇大风、极寒等恶劣天气,我们将根据情况,进一步加固收紧锁具。变压器设备需要每天填写氮气检测表,记录从天津新港装船到福斯卸货期间每日的读数。检测表将和变压器一起交给收货人。
这是2016年6月刚刚首航的“大西洋”轮第2次环球之旅。但其实是我们中的许多人不计其数的航次任务中平凡无奇的一次。典型的大叔与萝莉配对,只是这位“萝莉”是我们的“金刚芭比”——中波“大西洋”轮。这也让我想起了,当年运输神头电厂、秦山核电站等精密设备的那些航次。
满载贵重设备的中波“大西洋”轮
那些全程监控冲击次数和强度的设备,从来就不曾困扰过我们。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都期盼着时间线延伸到某个关键点,所有的谜题都能解开,所有的承诺都能够兑现,所有的便利都能够实现。也许我们绝大多数都仅仅只是时间线的过客。但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又真真切切推动了历史的前行。
最后要说一句,我姓章,是中波“大西洋”轮的一名普通船员。
文章来源:港口圈本文关键词: sinotrans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海运订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海运订舱网所有。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