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港口或输入起始港

航运业:物联启航

www.sinotransbooking.com 2016-08-15 15:00:01 海运订舱网

在互联网甚至“互联网+”已经深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之时,人们有理由相信基于互联网派生出的物联网会因其植根于“事务”和“应用”的实际层面,以及其与生俱来的注重“用户体验”的核心价值而勃发出愈加令人瞠目的能量。然而着眼当下,去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的强劲势头究竟给海运物流业带来多少红利?物联网时代的生存法则会带给航运业怎样的启迪?航运大板块如何合理求变,从而主动成为物联网变局中的弄潮儿?

美好的前景

7月18日,英国芯片厂商ARM证实已接受日本软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日本软银)提出的逾32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软银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正义——这个被称为“马云背后的男人”——在6月初出售了相当于89亿美元的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股权,6月下旬又将价值73亿美元的芬兰手游公司Supercell的股权出售给腾讯控股有限公司,总计套现约162亿美元。如此大动干戈难道仅仅是相中ARM在芯片架构技术领域的优势,垂涎于那些旱涝保收的授权费吗?这种说法显然是偏颇的,这里借用英国《金融时报》分析师的话来阐明日本软银对ARM未来长期价值的预判:物联网是后互联网时代拥有最大市场潜力的产业之一,如今日本软银展开的这场豪赌,是在押注这家智能手机芯片设计商能够助其成为物联网市场的领军者。

原来,这位“马云背后的男人”看中的是ARM在物联网格局中完成数据采集和上传优化集成的能力和经验,通过收购手段完成的是从互联网产业到更细化的物联网产业的转型。如果用这种“转型”来折射航运产业环境的改变,可以看到:互联网给航运业带来的仅仅是表层的、基于“大数据”的信息互通领域的改变;物联网给航运业带来的将是具有颠覆性的改变,因为这种基于“小数据”的新模式正好解决了工业4.0的痛点,即储运体系的“个性化”和“专业化”。另外,更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航运体系服务的对象就是“物”,物联网有望将整个航运体系纳入带有信息化色彩的本源。

《航运交易公报》此前曾报道了各大航运企业施展各自解数提升效率以应对旷日持久的行业危机,其中尤其值得研讨的是物联网对航运业“提升效率”的效应。另外需要看到的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牵涉面巨大的行业,这种变革势必带有全局性的“阵痛”。

先不论这场物联网变革将会给航运业带来怎样的痛楚,就其深入产业骨髓的基本定义已使航运业效率瓶颈的痛点变得迎刃而解——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人与物品、人与人之间的互连——原本碎片化的产业链得以有机整合。就航运业的细分领域来说,从运输对象的生产端到最终收货方的收储端,倍受瞩目的流通物变成了统一规制的信息流,这将大大地提升产业的整体效率。这主要得益于物联网四大关键领域的协同作用,即射频识别(RFID)、传感网、M2M(人机、机机交互)及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

残酷的现实

下面具体来看物联网四大“杀手锏”中的RFID是如何招招命中行业痛点提高效率的。

基于无线电技术的、用于控制、检测和跟踪物体的RFID,说白了,它是一种具有远距离读写功能的电子标签——一系列优异的特性令其在集装箱领域的运用前景一再被论证、实验,集装箱电子官方标准ISO 18185也已制订多时。

目前的现状是,加配RFID模块的集装箱标准是统一的,技术是成熟的,甚至应用场景也是明确的。使用RFID电子标签后,每只集装箱的电子标签都会写明集装箱编号、所属企业、出运目的地、产品代码、货物品类和保存手段等信息,不仅从根本上降低货损的发生概率,而且一旦产生问题方便追查到源头。试想下,从提箱阶段就可以明确装载货物的品类、特性信息,方便内装仓库针对货物性质调整做箱方案;当集装箱被运载到港区,原本人工闸口通关模式将变为扫描读取信息模式,这无疑将大大提高通过效率,节省车队的时效成本;从港区获取的集装箱信息甚至在落箱前就已传送至航运企业,方便航运企业了解出运货物的情况,合理安排集装箱码放、配重等等。

这幅愿景是美好的,当然其中也有不少经过验证的合理项目方案涌现,甚至投行在相关领域的立项案也已层出不穷……但为什么离这个愿景还那么遥远?其实答案很简单,主因在于航运业的萧条现状。当下,航运企业应对危机时通常只选择现有资源的被动面对,在“利”不足的前提下,进一步“逐利”成了唯一的目的——提箱时考虑的肯定不是RFID电子标签能给后道流程带来怎样的效率提升,而是提什么样的箱子能把货装上去、又能多挣些钱。另外,集装箱作为航运业最大的“通用件”,其大规模的RFID化制造和改造成本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相关仓储端、道口端设备的添置需要的时间也不是三五天那么简单。可以想见,即便集装箱的RFID化启动完成,也会由于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备而不得不转为人工操作。最后,在目前这种竞争态势下,航运企业的主要精力还是集中在对成本的压缩上,从而提高自身的利润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重资产企业推到了悬崖边,那种期待通过自身大变革狠狠地赚上一笔的概率降到了0,这种情势下又会有多少企业寄希望于一项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益成果?

唯一的好消息是,在航运的前端行业制造业中,与工业4.0概念异曲同工的“两化融合”的物联性正在体现——一张小小的电子芯片卡,包罗着原料性质、制造工艺、包装工序、储运要求、监管条目、运输方式、货主企业等万象,大大降低了生产流程对人力的依赖,也在相当程度上节约了成本——这就是未来的趋势,然而这条金灿灿的链条,在航运这个环节上戛然而止……

踌躇的未来

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DNV GL在《2025年全球航运业展望》中预测,如果全球经济增长和贸易需求继续疲软,那么数字技术在航运领域的应用速度将继续趋缓,人工和手动模式将继续在航运相关工作中占较大比重,软件控制的设备及自动化应用受投资额局限发展迟滞。这就存在悖论:如果现有的工作模式没有得到物联网化的颠覆性改变,那么能够挤压出的效率提升幅度将非常有限;然而需要大幅度提高效率的话,又必须在目前这种情势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加大投入——这也明显违反市场经济规律。

那么对于航运企业来说,物联网是否是一张无法触及的网?答案是否定的。《航运交易公报》2016年第21期《冷藏集装箱:这个“杀手”不太冷》一文中介绍了马士基航运冷藏集装箱远程监管模式。马士基航运的27万只冷藏集装箱已采用远程集装箱管理技术,将普通冷藏集装箱变成了一个智能装置,提供集装箱的地点、电力、温度、湿度和通风设置等信息,从而实现了让集装箱“说话”的物联网式的管理模式。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良辰美景”只是发生在马士基航运这样的业内绝对巨无霸身上,所包罗的集装箱也仅仅是集装箱运输中附加值较高的“贵族”——冷藏集装箱,所以对行业本身的参考意义并不大。但是,既然马士基航运树立了一个标杆,而这个标杆如果又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的时候,跟进者自然就会趋之若鹜——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的建造、改造技术将日臻完善,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

最后,物联网的结果就是生产对象及处置生产对象的设备被推到幕前,而人作为对象和设备的辅助日渐退到幕后——承担系统维护、场地管理和生产监督的任务——这在解放人力、提高效率的同时,留给人们的将是一个个空空荡荡的仓库和码头……如此颠覆性的集约化生产带给人类的或许将不仅仅是幸福,而是更深层次的社会危机和劫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政府在推进产业调整和布局的关键时刻,必须同时担当起就业走向导师的角色,否则科技进步给处在行业生态链底部的社会人群带来的将只会是失落和迷惘。

 

文章来源:航运交易公报

本文关键词: sinotrans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海运订舱网”的所有文字、图片等作品,版权均属海运订舱网所有。若转载使用,须同时注明稿件来源和作者信息。